
老碼頭—德山街渡口
發(fā)布時間:2016-01-19湖南有湘江、資水、沅水、澧水四條河流入洞庭湖,其中沅水最長,其發(fā)源地在貴州。沅水從貴州蜿蜒流到常德,江面變得很寬,可直到解放初期,江面上都還沒有一座橋,來往行人全靠渡船。常德德山老碼頭—德山街渡口,據(jù)老一輩人說,是常德最古老的渡口之一,正因為這個碼頭古老,故稱“老碼頭”。
老碼頭過去并不繁華,到處都是小山包,人家也很少,只是從渡口上岸后,有一條不到一公里長的小街,通往德山腳下的“德山書院”(常德市二中的前身)和“乾明寺”(原來的“乾明寺”緊靠“德山書院”)。小街房屋不很大,多是一些青瓦木結(jié)構(gòu)的平房。街上也沒有大商店,只有一些小鋪子。1958年,我在二中讀書時,德山熱鬧起來了,語文老師要我們學(xué)生寫一篇歌頌德山變化的文章,記得當(dāng)時我寫了一首“三句半”,其中有兩段是;“過去看德山,荒山連成遍,幾處住戶燈幾盞,黑暗;今日看德山,萬民身手顯,修起了馬路、工廠、商店,巨變?!彪m然過去老碼頭的街不怎么的,但坐落在老碼頭街尾的“德山書院”和“乾明寺”卻遠(yuǎn)近聞名。“德山書院”,是與長沙“岳麓書院”齊名的湖南四大書院之一;而“乾明寺”的“大雄寶殿”四字,據(jù)說是三國時代蜀國的張飛,直取“武陵”(常德的舊稱)時所書。當(dāng)時,東瀛國(現(xiàn)在的日本)也有人來“乾明寺”出家,現(xiàn)在都有日本人來此“拜祖”。古時的“乾明寺”范圍很大,據(jù)我祖居在“乾明寺”附近的“老丈人”(岳父)告訴我,“乾明寺”的山門,過去不在老碼頭,而是在離老碼頭約3公里的“蘇家渡”西頭的一小河邊,河上有一橋,名叫“和尚橋”,是因為這座橋是“乾明寺”的和尚所修而名。
老碼頭—德山街渡口,我在二中讀書時,渡船還是木劃子。我家住在德山街,當(dāng)時德山街和我一起到二中讀書的學(xué)生很多,我們除了星期天和放假,都要坐這木劃子過河去二中。聽船主說,這個渡口,過去過河是免費的,渡船由江西人提供。那時我看到,江西人在德山街渡口還修有一個過河人等船的“廳”,大家稱之為“義渡廳”。所謂“廳”,實際上只是一石頭砌的拱,拱內(nèi)兩邊各砌一排石凳?!皬d”西北,還立了一塊修建碑記,碑文已記不得了,只記得碑上刻有“豫章義渡”四字。我的父輩是從江西來的,小時候,我曾問過父親,江西人為什么要在這里設(shè)“義渡”,父親告訴我,江西人在老碼頭建有“江西會館”,老碼頭和德山街都住有很多江西人,特別是當(dāng)時比老碼頭繁華的德山街,江西人更多,他們有開藥店的、開綢緞鋪的、運木排的……兩岸往來,主要靠這個渡口。
我讀書時,老碼頭—德山街渡口,已非義渡,過河人一次收4分錢,我們學(xué)生一次只收2分錢。過河時,如若風(fēng)平浪靜,學(xué)生們都坐在船沿看書。我三年初中,中國的四大名著,基本上都是坐在渡船的船沿看完的。過河時,如遇風(fēng)浪或漲大水,行船費力,坐船人可以幫槳劃船,免收過河費。我也曾幫過槳,劃過船。
后來,老碼頭—德山街渡口的木渡船改為了輪機船。如今,這里的江面上又建起了大橋,老碼頭—德山街渡口已不復(fù)存在了,可那時渡口人來人往的熱鬧場面,我至今還記得。(徐建明)
電話: 8610-84534078 | |
傳真: 8610-84534135 | |
地址: 北京市北京經(jīng)濟技術(shù)開發(fā)區(qū)永昌中路8號 |
